支持私有云部署

400-100-5265

预约演示

首页 > 专家观点 > 新时代人才战略:培育数字化人才,提高企业人才数字素养

新时代人才战略:培育数字化人才,提高企业人才数字素养

2021-08-05

红海云

  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峰会的重要议题,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国民的数字素养不低于发达国家国民数字素养的平均水平,数字素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此形势下,由人才驱动型的企业,对人才的重塑显得格外重要,人才数字素养的提升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人力资源已经从人力资本快速迭变为人才资本,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企业数字化人才的竞争。

数字化人才

  一、重新定义企业人才数字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源泉。作为人才的一项关键技能,在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四书五经六艺”中,长期要求学生掌握六项艺术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数”即九数。追根溯源,大数据可能从这里开始应用。

  大数据是指内容在一定时间内无法被常规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数字化”是指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数字技术构成的“数字综合体”。数字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全球贸易机制、工业化进程、医疗体系、智慧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等,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也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企业完全数字化成为新趋势,组织结构也相应调整。许多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也纷纷成立智能制造部、互联网业务部等新部门,通过提升组织能力来提升未来竞争力。

  当数字技术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时,企业只有敏捷应对,才能在迭代的经营战略中调整人才战略,借助数字平台重塑企业人才的数字素养。

  所谓数字素养,是指在数字环境下,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和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和文化素养。保罗吉尔斯特在1997年的著作《0x9A8B》中,将数字素养描述为数字时代对信息的使用和理解。

  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向数字人才管理的回归。数字素养将成为数字时代企业人才管理中的高频词,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重新定义和重塑企业人才的数字素养,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构企业人才数字素养体系

  如何重建企业人才数字素养体系?从企业人才的角度来看,企业人才的数字素养应包括五种能力:具备数字思维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识别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字挖掘的能力和提高数字美誉度的能力。

  1.有数字思维能力

  数字化思维是数字化挖掘的第一步。最初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国研究使人们习惯了形状和思维一样,数字思维的能力形成较晚,说写都好。人们习惯于用类似于大概、差不多、大约等的语言来表达一些结果。如果西方人用小数点,差别太大了。比如中国有句俗语:“风吹草动必毁木”,这是中国人的语言智慧,但达芬奇发现,同一高度所有树枝的厚度之和等于树干的厚度,这就是西方人的数据逻辑。前者用中文思维,后者用数字思维。

  有了数字思维意识和数字思维能力,才能提高人才的数字素养。数字化思维就是从一组零散的数字中看到数字背后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从这些数据信息中找到改进的路径,实现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企业管理中的很多标准都是量化的。只有让这些量化的数字成为管理过程中的工具之一,才能成为企业数字化管理人才。

  2.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过去,企业招聘一般职能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之一是能够操作计算机,理解基本的算术运算。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你还必须具备使用数字技术所需的技能,懂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并且还懂得数据传输。对于数据关联的岗位,可能需要知道算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入一定的规格,获得领导要求的输出结果。

  3.确定整合信息的能力

  5G、AI、VR等技术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遇。除了互联网企业的人才,积极拥抱互联网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向智能制造转型,相关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在数字环境下获得新知识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外,他们还需要掌握视觉思维的认知能力。

  4.掌握数字挖掘的能力

  数据挖掘是通过分析每一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其规律性的技术。要求企业人才掌握这项技术,从而提升其数字化应用能力。随着企业人才“年轻化”、“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许多企业在70年代以后不再引进管理人才,在80、90年代以后进入企业高层管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人才招聘中也将企业人才的“本科率”和“硕士学位”纳入KPI考核指标,企业人才的学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才的来源也在与各大城市的人才进行较量,区域人才的优势已经不能转化为企业在某个城市招聘人才的竞争优势。企业主动“加薪”“提质”引进人才,使得企业人才区域结构全球化。人才结构的这些变化促进了企业中的人才掌握数字挖掘技术,提高了他们从日常工作中提取、分析和应用数据的能力。

  5.提高数字声誉的能力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一个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所有信息都体现了企业的公共声誉。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在网上搜索自己要找的公司的所有信息,仅凭自己的认知能力来判断企业的好坏。即使被公司接受,也会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负面评论而选择放弃。企业声誉管理还包括企业家的声誉管理。上市公司可能因为董事长的某种言论或行为,导致股价下跌,成为负资产。企业声誉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声誉管理,尤其是数字声誉管理,已经被一些上市企业纳入品牌战略。

  三、数字素养赋能企业人才战略

  商业之神稻盛和夫认为,商业经营的本质是经营人心。孟子说:“人赢天下”,人是企业的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在数字智能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把重点放在数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并作为企业人才战略进行管理。

  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是组织文化。数字化人才需要数字化组织来管理。构建数字化组织文化是对企业文化管理的挑战,构建数字化组织能力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文化是一种价值。只有“双修”人才的道德和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赋能企业发展。

  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企业在人才战略中建立的人才数字素养体系,只有尽快建立起从企业发展战略到人才战略的贯通性中轴线商业战略模型,培养传承战略和接续绩效的组织能力,搭建企业大学平台进行数字人才学习,企业才能通过人才数字素养高质量发展。

  未来已经到来,数字素养将成为未来企业人才的核心技能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红海云所开发的成熟产品红海eHR能全面满足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场景,并为企业提供覆盖组织人事、考勤、薪资、招聘、绩效等人力资源业务全流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实现降本增效。


本文标签:
人事管理系统
生育保险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
人事管理系统

热点资讯

  • 厦门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申报公告:紧缺人才如何申报? 2022-03-30
    2022年3月18日,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021年度)申报公告,到底紧缺人才如何申报?来看看具体政策。
  • 李易:国企数字化创新实力不容小觑 2021-11-29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众多传统企业都已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列为企业重大战略转型的必答题。   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国资国企管理理念传统、创新力不足以及转型效率低下,但实际上,很多国资国企在自己的领域都是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
  • 郑德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创新赋能产业迭... 2022-02-16
    2月1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到莱山区调研数字经济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省委“十大创新”任务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数字变革创新,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创新赋能产业迭代升级。
  • 《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布,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缺... 2021-10-27
    今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未来5年,我国新职业人才缺口将超过3000万。究竟什么是新职业?新职业有哪些?
  • 多方位看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有什么不同? 2021-08-16
    无论工业革命,还是数字化,核心内容都是提升效率,从企业层面,人力资源数字化首先可提升企业效率。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与人工成本息息相关,提高员工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自然可以提升企业整体效能。
  • 陈春花:沿用旧的流程和价值观,无法实现数字化转型 2023-06-21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老板有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并投入很大的资源,数字化转型业务仍停滞不前或被放弃?在对这些企业进行研究后,陈春花教授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恰恰就在这里,引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后,仍在沿用原有的流程、价值观,阻碍企业快速推陈出新,转型的结果就不会发生。
  • 产业数字化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2022-02-17
    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在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现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产业数字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因此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属性,构建数字化发展的战略模型,实现品牌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以形成持续的发展驱动力。
  • 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国企业组织效能的关键步骤 2023-08-25
    读了彭剑锋教授的文章《抓6大要素,打造一个不依赖个人的伟大组织》后,我对中国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中国的企业环境充满了挑战,其中的一些则包括短暂的生命周期及在外部动荡中的崩溃,令人重新思考怎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