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0-5265

预约演示

首页 > 政策资讯 > 深圳发放首笔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贷款:如何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深圳发放首笔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贷款:如何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2022-01-05

红海云

近日,深圳第一笔灵活就业人员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贷款成功放款,放款金额90万,期限30年。目前,在深圳市就业的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在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在本市购买住房时可按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灵活就业人员的配偶、父母、子女符合贷款条件的,可以作为共同申请人。

此外,灵活就业人员购买新建商品房、保障房、存量商品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提供如下材料:身份证件、婚姻证明、售房人《不动产权证书》(现房或存量房)、购房合同、首付款证明、还款银行卡复印件、资金划转授权委托书(现房或存量房);而申请商业住房按揭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提供如下材料:身份证件、婚姻证明、《不动产权证书》(如抵押在银行,可提供加盖银行章的复印件)、购房合同、原贷款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原贷款还款明细和还款计划(加盖原商贷行银行章)、还款银行卡复印件。

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如何办理呢?该负责人说,该项业务实行线下办理,可预约前往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住房公积金服务厅(福田管理部、宝安管理部、龙岗管理部)办理。

申请条件

1.申请人和参与计算可贷额度的共同申请人在贷款申请当月之前已连续、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十二个月(含)以上,并且累计缴存时间不少于三十六个月(含),申请时住房公积金账户处于正常缴存状态;本市和本市范围外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时间可以合并计算。

2.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信用状况良好。

3.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和未成年子女)在本市未发生住房公积金贷款或者已经还清住房公积金贷款。

4.申请人已按规定支付购房首付款。

可贷额度

可贷额度=(申请人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参与额度计算的共同申请人账户余额)×14,同时不超过最高额度。个人申请:单套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一并申请:单套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90万元。

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长期限不超过30年,且贷款期限与申请人申请贷款时的实际年龄之和不超过70年。

本文标签:
人事管理系统
数字化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
人事管理系统

热点资讯

推荐阅读

  •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如何应对? 2021-10-28
    在上一期,我们了解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HR快来看!》的相关内容,这期我们将会根据上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 如何评价报表系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022-07-14
    企业上线报表系统的原因在于实现降本提效,优化企业数据统计和分析,但是不好用的系统只会适得其反。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款报表系统呢?
  • 年底了,如何做好一年一度的人才盘点? 2024-11-21
    要实现有效的人才管理,识别人才非常关键,而要有效识别人才,人才盘点​是最直接的方法。一般来说,重视人才管理的企业每年都会做至少一次人才盘点,如今马上年底了,作为HR的你是不是正在烦恼如何做好一年一度的人才盘点呢?
  • 数字化人力资源eHR系统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021-10-28
    在“数字化”、“智能化”被不断提及的后疫情时代,传统线下手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纷纷赶上“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即利用人力资源系统来提升管理效率,解放HR的双手,实现由内及外的改革。任何企业发展变革,离不开企业的科学管理更是企业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革,人力资源部门是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部门,于是企业纷纷上线专业的数字化人力资源eHR系统助力提升企业HR管理部门工作效率。
  • 高瓴张磊:HR如何招到靠谱的人? 2021-05-12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认为,HR要招到靠谱的人,需要从4个维度来判断。
  • 薪酬管理制度中的薪酬激励如何调整? 2022-05-05
    薪酬激励往往包含在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中,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做好薪酬激励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方法的选择和长期的坚持。下面我们将教教HR如何调整薪酬管理制度中的薪酬激励。
  • 制造业如何利用排班管理系统提高劳动力管理效率? 2023-08-25
    制造业如何利用排班管理系统提高劳动力管理效率?现如今,企业排班管理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尤为突出的是制造业,由于员工数目庞大,多轮次工作常态化,使得每个班次的时间、人员、物料甚至工作内容的调度极具挑战性。
  • 员工辞职未批后遭辞退获赔51万:单位如何合法解除劳动合同? 2022-01-06
    南京一员工辞职未批后遭辞退获赔51万。到底单位如何合法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