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2025年,红海云洞察中国企业AI应用投入现状,发现尽管AI技术在研发、制造、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快速落地,但仅有9%的企业实现了显著商业价值。面对“工具铺设有余,体系支撑不足”的困境,企业亟需突破技术部署、数据治理、组织韧性和管理协同等多重壁垒,系统升级AI驱动的数字核心能力,方能真正释放AI的战略价值,实现高质量增长。
中国企业AI应用现状与典型困境
2025年,AI技术在中国企业的应用进入了规模化和多元化的新阶段。根据埃森哲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超半数的中国企业已在多个业务环节引入AI,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场景。企业通过AI实现了流程自动化、数据分析、质量检测等多项能力提升,整体数字化转型指数也连续三年稳步上升。
然而,成效有限的现象却普遍存在。调研显示,46%的企业正在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但真正实现显著商业价值的只有9%。以制造业为例,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在AI系统投入巨大,能够自动检测焊接缺陷,但面对良率大幅波动等复杂业务问题时,AI系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却难以满足需求。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消费品、工程机械、零售等行业,AI工具虽能提升部分环节的效率,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仍未充分释放。
此外,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普遍反映,AI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常遇到数据孤岛、系统集成难、业务流程与AI模型脱节等瓶颈。部分企业盲目跟风“上AI”,缺乏针对自身业务场景的深度定制,导致AI应用停留在表层。更有甚者,部分企业在AI项目推进中,忽略了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造成“新技术+旧流程”的尴尬局面,影响了AI投资的回报率与可持续性。
企业在AI应用过程中的困境,体现为“工具铺设有余,体系支撑不足”,也凸显出中国企业亟需突破的核心障碍。要想真正释放AI的战略价值,必须深入剖析成效有限的内在原因。
AI应用成效有限的深层原因
1. 技术部署与业务融合断层
许多中国企业在AI应用过程中,容易陷入“技术导向”思维,重视AI模型和工具的引进,却忽略了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53%的企业虽然实现了AI在不同部门的流程连接,但仅有18%能够以AI为核心,重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这种“插件式”部署使AI停留在辅助工具层面,未能驱动业务模式创新。
例如,制造企业虽能通过AI识别生产缺陷,但面对复杂的良率波动、供应链调整等业务挑战时,AI系统难以给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究其原因,核心在于AI模型与企业专属知识、实际场景的深度结合不足,未能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业务价值。业务与技术“两张皮”的现象,直接导致AI应用成效大打折扣。
2. 数据治理与质量瓶颈
AI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然而,许多企业的数据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数据孤岛、标准不一、数据安全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的数据治理,不仅影响AI模型的训练效果,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和风险隐患。
调研显示,部分企业虽然积累了海量业务数据,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难以保障,最终影响AI的输出质量。“垃圾进,垃圾出”成为制约AI价值释放的主要障碍。此外,随着“云+AI”融合趋势加深,数据安全与合规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对企业的数据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 组织韧性与人才机制滞后
AI应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组织变革与人才管理的系统性挑战。当前,许多企业在部署AI项目时,忽视了对组织结构、流程和人才机制的深层调整。尽管“释放人才力量”维度得分有所提升,但绝大多数企业仍未建立起适应AI时代的人机协同机制。
在实际操作中,AI往往被视为“工具”或“外部插件”,企业员工缺乏与AI协同工作的培训与激励。组织流程未能配套优化,导致AI与人工之间的协作效率低下。同时,人才队伍的结构和技能也滞后于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数据科学、算法工程、AI产品落地等关键岗位上,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缺乏人机协同和人才赋能,直接影响AI项目的落地效率与成效。
4. 价值评估与管理协同不足
AI投资成效不明显,还与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估与管理协同机制密切相关。部分企业在推进AI项目时,未能建立起清晰的ROI(投资回报率)衡量体系,导致项目目标模糊、资源投入分散,难以持续优化和迭代。
此外,跨部门协同不足也是常见难题。AI项目往往涉及IT、业务、运营、HR等多个部门,缺乏高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使得AI应用难以覆盖企业全流程,形成端到端的价值闭环。这种协同断层,进一步拉低了AI投资的整体回报。
破局之道:构建AI驱动的数字核心
1. 数据资产化与智能架构升级
要打破AI应用成效有限的僵局,首先需要从数据资产化和智能架构升级入手。数据是AI的“燃料”,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推动业务数据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打通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孤岛,是提升AI应用深度的前提。
除此之外,企业还需优化IT架构,实现灵活的多元部署模式,支持本地化、私有云等合规要求,确保AI核心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业务场景灵活扩展和快速落地。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和智能引擎,将数据资产转化为可沉淀、可复用、可创新的知识,提升AI模型的业务适应性和决策能力。
2. 推动人机协同与人才赋能
AI赋能企业的真正价值,在于释放人机协同的潜力和激活组织人才的创新力。企业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AI与员工协同工作机制的构建,建立灵活的岗位与流程设计,鼓励员工与AI系统共同参与决策与创新。
同时,加强AI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完善数据科学、算法、产品应用等关键岗位的人才梯队。通过内部培训、岗位轮换、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数据素养和创新能力,让“人与AI协作”成为企业常态。只有当人机协同机制深入组织主线,AI的潜力才能被充分激发,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跃升。
3. 强化动态运营韧性
面对日益复杂且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构建动态运营韧性,提升对外部变化的敏感度和自适应能力。AI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过程的实时监控与预测,灵活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供应链、生产、库存等核心环节。
企业应借助AI实现端到端的流程再造和敏捷响应,推动从“静态韧性”向“动态韧性”转变。通过数据驱动的动态决策体系,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抵御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未来展望:AI赋能中国企业新增长
展望未来,AI将持续成为中国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数据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智能架构持续升级,以及人机协同机制逐步深入,企业将有望越过“工具化应用”的浅层阶段,真正将AI融入业务流程、战略决策与创新主线。
未来,企业对AI的投入将更加聚焦于“价值转化”和“场景落地”。不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而是以AI为核心推动组织流程的系统性变革。例如,通过数据中台和智能引擎的融合,实现全链条业务的动态协同;通过岗位创新和人才赋能,打造灵活、高效的团队结构;在供应链、客户服务甚至产品研发等关键环节,形成高水平的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重视AI伦理与数据安全,建立合规、可信、可持续的AI治理体系,增强外部环境变化下的企业韧性。只有将创新与韧性深度结合,企业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把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数据治理、组织管理等多维能力的协同提升,中国企业将加速突破AI应用价值的“天花板”,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每一家积极拥抱变革、系统化推进AI落地的企业,都有机会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新一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