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清楚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哪些条款可能因违法而无效?用人单位能否在合同中规定“工伤概不负责”?本文将系统解读劳动合同订立的定义、核心原则及法律风险,助你规避职场“合同陷阱”。
劳动合同订立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确定合同当事人(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核)和确定合同内容(条款协商)。不同国家的立法侧重点各异,例如:
计划经济国家(如部分东欧国家)曾侧重规范合同当事人的确定;
西方国家更关注合同内容的自由约定;
中国、日本等国家则对两者并重,确保劳动关系从建立之初即合法合规。
在我国,《劳动法》第17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订立需遵循三大原则:
平等:双方法律地位对等,劳动者有权拒绝“霸王条款”,用人单位亦可依法筛选人才。
自愿: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接受不合理条款。例如,以扣押证件、威胁手段签订的合同无效。
案例:某公司要求员工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因违反自愿原则被法院判定无效。
劳动合同的每一条款(如薪资、工时、岗位)均需通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单方面强加条款(如“加班无补偿”)可能导致合同部分或全部无效。
目的合法:不得以劳动合同掩盖非法行为(如虚假用工避税)。
主体合法:
用人单位需具备合法经营资格;
劳动者须满16周岁且具备劳动能力(留学生、退休返聘等特殊情况需另行约定)。
内容合法:
违法条款示例:“女员工5年内不得生育”“试用期不缴社保”——此类条款即使签署也无效。
程序合法:部分地区要求劳动合同需经劳动部门鉴证(如某些省份的建筑行业)。
行为合法:禁止虚假承诺、隐瞒关键信息(如工作环境危害)。
风险提示:用人单位若在合同中加入“工伤概不负责”“无条件服从调岗”等条款,不仅条款无效,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结语: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的“护身符”,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都应严格遵循法定原则,避免因合同瑕疵引发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