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0-5265

预约演示

首页 > HR管理知识 > 按最低基数缴社保,员工离职能否索要补偿金?

按最低基数缴社保,员工离职能否索要补偿金?

2023-05-18

红海云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公司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都是按照社保最低基数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实际上,人社部早已发文明确这个行为是不合规的。

那如果员工离职后,能否以公司按最低基数缴社保索要补偿金呢?关于这个问题,各省市出台了一些通知和解读,更有法院的裁判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1

可以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社保吗?

首先,先纠正打击一个误区,最低工资≠社保缴费。

举个例子:

北京2023年最低工资标准为2320元,但是北京2023年最低社保缴费下限为5869元。

根据《关于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文件的规定:

职工的社保缴费基数一般是按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或个人上月工资)来确定,职工工资越高,社保缴费基数就会越高。

同时,该文件也对缴费基数设置了天花板和木地板,具体来说:

下限:缴费基数低于各地规定的最低缴费基数(当地社平工资的60%),就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社保;

上限:如果缴费基数高于各地规定的最高缴费基数(当地社平工资的300%),就按照最高缴费基数缴纳社保。

所以,社保按照当地最低缴费基数进行缴纳是不合法的,员工社保缴费基数需要按照员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来确定。

这里也需要跟大家明确一点,即新员工的社保缴费基数也不是随意定的。

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发布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暂行办法》中可以明确新员工以起薪当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失业后再就业的职工的缴费基数也是以起薪当月工资作为当年缴费基数。

总结一下基数核定的原理:即老员工基数核算按照上年的月均工资来核定,新员工按照入职首月的工资进行核定,即新人首月起薪,老人上年月均,社平上限和下限截取基数来核定。

2

未足额缴纳社保

员工离职能否索要补偿金?

一、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1、深圳市

政策原文:

https://www.szcourt.gov.cn/article/30002510

该指引中明确表示: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应当依法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要求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按规定缴纳的,劳动者有权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但经济补偿的支付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起计算。

具体裁判案例可见:

深圳市某保安公司与叶某劳动纠纷案件

争议焦点: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劳动者是否可以主张被迫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支持经济补偿金。

最终判决:中航保安公司支付叶成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51,669.29元。

判决依据:《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第十五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应当依法要求用人单位缴纳;用人单位未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缴纳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二、天津市

天津市的文件中表明,社保费缴费基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只要单位有过错的,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天津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指南》的通知:

【《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适用:未依法缴纳社保费而被迫辞职】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建立社会保险关系、无正当理由停缴社会保险费,或者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不符合法律规定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对此有过错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应予支持。

二、 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1、北京市

政策原文:

http://rsj.beijing.gov.cn/xxgk/zcwj/201912/t20191206_944294.html

该通知中明确表示: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种是用人单位过错未为劳动者建立社保账户或虽建立了社保账户但缴纳险种不全情形的,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的,一般应予支持。

另一种是用人单位已为劳动者建立社保账户且险种齐全,但存在缴纳年限不足、缴费基数低等问题的,劳动者主张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一般不予支持;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可通过用人单位补缴或社保管理部门强制征缴的方式实现。

2、 浙江省

浙江省的两个文件中,明确表示企业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浙江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或已经征收部门审批的欠缴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浙江省劳动仲裁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若干问题的解答》“十三、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能否作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用人单位因过错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作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确因客观原因导致计算标准不清楚、有争议,或确因经营困难、具有合理理由或经劳动者认可,或欠缴、缓缴社会保险费已经征缴部门审批,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3

国家明确了

单位这样交社保,违法!

除了单位按最低基数给员工交社保是不合法的之外,下面这些社保缴纳的误区,企业和个人也要避免。

误区一:员工可以自愿放弃社保

《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律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设置的强制性条款,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保登记。

所以,不管用人单位采取什么办法和籍口,也不管与劳动者如何约定,只要没有为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都属于违法行为。

误区二:试用期不用交社保

《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保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所以,企业在试用期间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

误区三:不签合同就不用交社保

实务中,有些用人单位会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绝为职工缴纳社保,岂不知,劳动关系的确定可不仅仅取决于一纸合同,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个人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社保就必须得交。

误区四:单位必须为法定代表人缴纳社保

首先,法定代表人是代表公司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责任人。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公司能否为法定代表人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取决于法定代表人与公司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当公司法定代表人(又称法人代表)与公司构成劳动关系时,应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当公司法定代表人与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时,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其不属于社会保险的强制参保对象。

综上,需不需要给法定代表人交社保,关键看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本文标签:
国企HR系统
数字化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
人事管理系统

热点资讯

推荐阅读

  • 女子发朋友圈羡慕工资按时发被开除:开除员工流程是什么? 2022-04-22
    4月21日,河南商丘一网友爆料称,自己发朋友圈“羡慕人家工资按时发放”,同事评论“我也羡慕”竟被一起开除。到底开除员工流程是什么?
  • 男子上班28天倒欠公司3280元:员工欠公司钱不还怎么办? 2022-05-10
    近日,网友发帖称,四川巴中一男子在一家卖酒的公司应聘销售,工作20余天后,竟然倒欠公司3000余元。那么员工欠公司钱不还怎么办?
  • 想要做好员工管理,首先要做好员工情绪管理 2020-08-04
    员工的负面情绪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形象和组织绩效,如果员工情绪管理不好,很可能产生破坏作用。​
  • AI如何助力企业打造个性化的员工福利体系? 2025-07-22
    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环境和员工结构的持续变化,传统的“一刀切”福利模式已难以满足员工日益多元化的需求。2025年,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迎来了智能化变革,员工福利体系也在不断迭代升级。AI技术的出现,使企业能够以数据为基础,精准洞察员工个体需求,推动员工福利从普适化迈向个性化、动态化和智能化。
  • 2025年国内免费员工工龄计算软件及实用工具全面盘点 2025-05-13
    梳理2025年国内主流免费员工工龄计算软件,涵盖Excel模板、办公平台及开源HRS系统,助力企业高效人事管理。本文介绍员工工龄计算软件的类型、功能与适用场景,帮助HR及管理者便捷选择工具。
  • 有什么样的员工,往往是领导决定的! 2024-04-22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企业里员工氛围非常和谐,大家都和平共处,专心搞项目,而有的企业里,尽是些勾心斗角的员工。其实,有什么样的员工,往往是企业领导决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隐瞒怀孕入职的员工? 2023-12-14
    相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录取一个已经怀孕的应聘者,但现实中确实会有隐瞒怀孕入职的人,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隐瞒怀孕入职的女员工呢?隐孕入职是否违法?企业能直接开除吗?
  • Offboarding 是什么意思(员工离职)? 2025-08-11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链条中,员工离职管理(Offboarding)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合规运营与雇主口碑。红海云团队在长期服务中发现,规范化的Offboarding流程不仅能够有效规避用工风险,还能帮助企业留住知识资产,维护良好的组织氛围。本文围绕员工离职管理的标准流程、数字化工具应用,以及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在离职环节中的实际做法,展开深入解读,力求为企业HR和管理者提供可落地的参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