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遇到过劳动合同需要调整的情况?当工作内容、薪资或岗位发生变化时,如何合法合规地变更劳动合同?法定变更与协议变更有何区别?哪些条款允许修改,哪些坚决不能动?
什么是变更劳动合同?
变更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期间,经协商或依据法律规定,对合同内容(如岗位、薪资、工作地点等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的行为。这一过程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合规的原则,确保双方权益不受侵害。
变更劳动合同的两种类型
法定变更
当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出现时(如企业重组、劳动者因工伤无法胜任原岗位等),一方可依法提出变更合同。例如,《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用人单位有权合理调整岗位。
协议变更
双方协商一致后对合同条款进行调整,但变更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例如,经劳动者同意,企业因业务需要调整工作地点,需以书面形式确认变更条款。
变更劳动合同的三大条件
针对未履行或部分履行的有效条款
已完全履行的条款(如已发放的薪资)或无效条款(如违法加班规定)均不在变更范围内。
条款本身允许变更
法律禁止变更的条款(如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缴纳义务等)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通过协议修改。
因客观变化直接引发的条款调整
例如,企业因技术升级取消原岗位,需协商变更岗位职责;或劳动者因健康原因申请调岗,企业应予以合理变更。
温馨提示:
变更劳动合同需采用书面形式,双方各执一份。若用人单位单方强制变更不合理条款,劳动者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诉维权。建议在变更前充分沟通,必要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确保变更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