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需要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哪些环节必须依法执行?从前置警告到争议处理,遗漏任何一步都可能引发法律风险。您是否清楚解雇程序中的关键步骤?
劳动关系解除涉及劳动者权益保障,各国法律通常设定严格程序。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需遵循以下三阶段流程,缺一不可:
内部纠偏程序:企业需先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书面警告或纪律处分,证明其“过错”或“不胜任”,而非直接解雇。例如,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明确,严重违纪者方可解除合同。
民主程序:
征求工会意见:若企业已建立工会,需提前30日书面通知并听取意见;
行政报批:部分行业(如国有企业)需向主管部门提交解雇申请并获得批准。
协商解除:双方可就补偿金、离职时间等签订书面协议,避免后续纠纷;
单方解除:企业需向员工送达《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载明法律依据及生效日期,否则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
工会监督权:工会有权要求企业复议解雇决定,若程序违法可提起劳动监察投诉;
争议处理:若员工申请仲裁或诉讼,企业需承担举证责任(如培训记录、警告文件等);
行政备案:企业须将解除合同材料报劳动部门备案,部分行业还需公示(如上市公司高管离职)。
法律风险提示
跳过前置警告、未通知工会或缺乏书面文件,均可能导致解雇无效。例如,某企业因未举证员工“严重违纪”直接解雇,最终被判赔偿双倍经济补偿金。
专家建议:企业HR应建立完整的员工档案制度,确保解雇程序“步步留痕”,同时优先通过协商降低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