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0-5265

预约演示

首页 > HR管理知识 > 员工年前离职还有年终奖吗?

员工年前离职还有年终奖吗?

2021-01-13

红海云

工作中,很多公司为了应对员工“拿完年终奖就离职”的情况,纷纷选择在下一年5、6月份才发上一年的年终奖,目的就是为了避开这一离职潮。

但是员工年前离职还有年终奖吗?或者如果公司将该员工辞退,年终奖要不要计入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里?


划重点:在法律上根本没有明确的条款来约束年终奖。

员工年前离职有没有年终奖,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员工和公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是否规定,根据绩效考核确定年终奖数额或者按照惯例每年都发放年终奖。

其实这样的年终奖视为工资,因此这种情况下年终奖是不能少给员工。员工离职后,单位拒绝支付的,可以视为拖欠工资。

另一方面,在员工和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从未规定过给员工发放年终奖、发放数额、以及发放对象的。

或者通过抽奖的方式发放给员工,这些奖励就应该视为福利,年终奖给不给员工取决于所在公司。

如果年终奖视为福利的,公司是否发放,都是由单位做主。

有些单位将员工在年底离职视为自动放弃年终奖,这样员工也是无法通过法律的途径要求公司支付年终奖。

年终奖个税问题

今年除了大家非常关心的年前离职是否还有年终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需要大家注意,那就是年终奖个税的问题。

都说2020年特别难,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公司给我们发年终奖,自然是十分开心的,多少小伙伴一年到头来,都指望着那份年终奖。

对于年终奖,小伙伴们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能到手多少的年终奖呢?年终奖要纳税吗?如果纳税的话怎么纳税才能让年终奖到手尽量多呢?

图片

别急,关于年终奖的个税问题,随小汇一起来看看。

1

年终奖缴税

早在18年年底,财政部税政司就发布了《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其中对于全年一次性奖金等多项个税优惠政策进行明确。

而下面的这项明确规定,正是很多小伙伴们期盼的福利。

根据通知规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年终奖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哦,大家只要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2020年的年终奖按照原来的公式算,那么就应该是: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速算扣除数和税率对应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分为7个档次。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0元的,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10;

#而最高的一档,也就是全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5%,速算扣除数为15160;

4.jpg

下面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参照自己的年终奖,套用公式计算一下,就知道自己该缴纳多少的税了。

假设一家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给员工甲、乙分别颁发年终奖为3万元、5万元。

那么按照年终奖的个税算法甲员工的年终奖应该交的税为:30000÷12=2500元。

2500元适用现行税率表的3%税率甲员工的年终奖应交税:30000×3%-0=900元。

乙员工5万元年终奖个税算法为:50000÷12=4167元。

4167元适用现行税率表的10%税率乙员工年终奖应交税:50000×10%-210=4790元。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当然也是一个小技巧啦~

《通知》还专门规定,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可以自行选择计税方式,“请纳税人自行判断是否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叶霖儿去年年初曾提示,“也请扣缴单位在发放奖金时注意把握,以便于纳税人享受减税红利。”

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来说:对于总收入比较高,年终奖数额比较大的人来说,不并入综合所得比并入综合所得要适用更低的税率,更为划算哦!

5(封面).jpg

2

年终奖个税新规,历史性突破

其实2019年新个税法的出台,在很多方面都是历史性的突破。

比如“综合所得”、“累计预扣法”、“专项附加扣除”等。针对年终奖金的新规定呢,也是在文件中有体现。

根据《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64号文件:

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

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不过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

年终奖几点注意事项

关于年终奖的问题,下面有几点注意事项需要和大家讲明:

1、年终奖金的一次性计税方式延续了,2021年12月31日前还可以适用;

2、年终奖金也可以并入当年的综合所得一起计税;

3、2022年1月1起,年终奖金全部并入综合所得计税。

4

年终奖金选择哪种方式计税更合适?

两种年终奖计税方式,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判断选择那种计税方式更合适。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下面通过几个简单的计算,来帮助大家好好判断一下,自己的年终奖计税适合哪种方式。

操作说明: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含年终奖)-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6万。

#当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等于0时,纳入综合所得计税合适;

#当应纳税所得额大于0小于36000时,两种计税方式无差异;

#当应纳税所得额大于36000时,一次性计税方式合适。

5

年终奖金的盲区要注意

年终奖金应避开的区域:

举个例子:

#年终奖36000元,应纳税额=36000×3%=1080元;

#年终奖36001元,应纳税额=36001×10%-210=3390.1元;

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区别,并且这个区别一算,还真能把你吓一跳。

年终奖多发1元,多纳税额=3390.1-1080=2310.1元。相当于有些人的一个月工资了。

6

年终奖金计算的其它注意事项

1)如果奖金发放当月的工资低于基本减除额5000元,选择一次性单独计税时不再减除差额,而直接乘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主要原因是可以选择纳入综合所得。

2)年终奖金一次性计税方式一年每个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

3)年终奖金是计入社保缴费基数的,当年新入职的员工建议在第二年发放年终奖金,因为社保基数的计入规定是按照上年自然年度平均工资,这样就可以晚一年计入社保基数,延迟缴纳时间,为企业降低成本。

本文政策及法律依据参照:

《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

本文标签: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哪个好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
人事管理系统

热点资讯

  • 员工将要离职的7大征兆 2023-09-11
    为了帮助大家预防离职高峰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HR总结出了7大员工离职征兆,大家要小心啦~
  • 只会挽留员工?离职面谈的正确打开方式并不是这样的! 2024-07-24
    离职面谈是企业在员工选择离开时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能帮助公司了解员工离职原因,还能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说到离职面谈就想到的是怎么挽留员工,这是错误的,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沟通和反馈。离职面谈的正确打开方式可不是这样的。
  • 员工没有离职证明就一定不能办理入职吗? 2023-09-12
    从法律层面上讲,给离职员工开具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但是,合格的离职证明应该怎么开,很多HR是不太明白的,所以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
  • 主动离职&协商离职能不能申请失业保险金? 2024-05-27
    五险一金里面就包含了失业保险,那么,失业保险是只要劳动者没有工作就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吗?无论是被迫离职、协商离职还是主动离职,都能领取失业保险金吗?
  • 员工提前离职需要赔偿企业住房补贴违约金吗? 2024-01-26
    一些企业为了留住高科技人才会为员工提供高额的住房补贴,但往往也会签订比较久的劳动合同。那么,如果在合同到期前,员工离职了,那么,企业可以要求员工赔偿企业提供的住房补贴吗?请看下面的案例。
  • 如何合法正当地解决离职证明问题? 2023-07-04
    如何合法正当地解决离职证明问题?在职场中,离职证明是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它作为员工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据,对于新公司来说具有核实员工历史经历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一些员工在离职后未能获得离职证明,甚至选择伪造离职证明以顺利加入新公司。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会给员工带来法律风险呢?
  • 胖东来最新数据:2月仅10人离职,年度流失率创新低 2025-03-26
    知名零售企业胖东来近日公布最新人事数据,2月份员工流失情况引发关注。作为业内标杆企业,其人员流动数据折射出零售行业人才管理的新趋势。凭什么胖东来就能拥有如此低的员工流失率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原因。
  • 离职了,还能拿到上一年的年终奖吗? 2024-12-25
    2021年3月,夏某入职某电子公司担任技术研发岗位,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虽然合同对工资、福利等事项进行了约定,但对年终奖的发放未涉及。入职后,夏某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工作,为公司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4年1月,因家庭原因,夏某提出离职申请。在办理离职手续时,夏某要求公司支付每年3月份左右发放的年终奖,公司则以《员工手册》的规定拒绝支付。夏某对此感到困惑,表示从未见过或听说这个规定,且公司未曾公示或传达。公司则认为这一制度在夏某入职前已制定并在公司内部网站上公布,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