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0-5265

预约演示

首页 > 法规政策 > 不同的员工离职形式&经济补偿金金额盘点

不同的员工离职形式&经济补偿金金额盘点

2023-12-08

红海云

  年底了,有的企业会在年底人才盘点之后选择裁员一波,而有的员工想着早点回家过年也会选择在这种时候主动提出离职,员工离职形式有好几种,不同的离职形式将会涉及到不同的经济补偿金额,而且,差别还不小。一起看看吧!

离职与赔偿金.jpg

  第一种:员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员工主动离职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需要根据员工离职情况来区分。

  情形一:公司无过错,员工无过错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是正式员工,只需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辞职意愿。

  一旦公司收到书面通知,员工的辞职请求就会产生法律效力。

  如果公司没有违法行为,公司可以在收到辞职通知的30天内的任何时间,与员工办理工作交接和离职手续。

  如果员工在中途改变主意,希望撤回辞职通知,公司有权拒绝员工的请求,并要求员工按照公司要求办理工作交接和离职手续。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需要向员工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员工也不能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情形二:公司有过错,员工无过错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和四十六条的规定,如果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员工是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主张经济补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包括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或安排调休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三)未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公司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坏员工权益的;

  (五)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员工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六)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公司存在以上过错行为时,即使员工主动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公司也需要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

  具体的支付标准可查看下表:

员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png

  第二种: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情形一:过失性解除

  主要是指劳动者因违反了以下几种情形,用人单位可以不用提前通知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即: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能有证据证明对方存在可量化的违规行为,才能使用过失性解除。

  情形二:非过失性解除

  企业因以下几种情况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在提前30天通知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的情况下,支付经济补偿金。

  即:

  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的工作;

  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岗后仍无法胜任的;

  2、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具体的支付标准可查看下表: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png

  第三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标准是经济补偿金的二倍。

  违法解除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情形:

  情形一:法律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不满足时,用人单位仍解除劳动合同

  主要是指《劳动合同法》中的36条的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法》39条的过失性辞退;《劳动合同法》40/41条的单方预告解除。

  情形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

  主要是指《劳动合同法》40条单方预告解除,需提前30天通知或支付一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41条单方预告解除,需提前30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情形三:法律明确规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强行解除

  主要是指《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劳动者处于以下几种情况时,用人单位不得依照过失性解除或经济裁员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具体的支付标准可查看下表: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png

  离职经济补偿金计算方式

  N、N+1、2N都是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一些叫法。以N为例,结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N是工作年限,用来指代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

  一、经济补偿金计算公式

  1、通用经济补偿金公式=S×N

  S: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照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且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N: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中的月平均工资是指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实际平均工资,而不仅仅是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基本工资。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2、代通知金经济补偿金公式=S×N+S(上)×1

  N+1:有非错解除情形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S(上)×1:额外支付的工资应当按照该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

  3、违法解除赔偿金公式=S×2N

  2N: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通用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二、N、N+1、2N的应用

  1、N的适用情况

  结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N实际为工作年限的代称,正常情况下的经济补偿都为N。

  2、N+1的适用情况

  劳动合同法第40条中的三种情况,会涉及到N+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提前30天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合同。

  3、2N的适用情况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为2N,比如说,未支付劳动报酬,未缴纳社会保险等。

2615542046xt.png

关于红海云

  红海云是中国领先的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产品红海eHR系统,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割裂的局限,从核心人力管理、劳动力管理到战略人才管理,涵盖人力资源业务12大模块,百余项功能一体化布局。并通过红海云RedPaaS平台、RedAPI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等底层数字化配套体系的赋能,让红海云eHR系统拥有了业内领先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迄今为止,红海云服务的客户已成功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市场,已有逾千家大中型企业借助红海产品获得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能力,广泛分布于国企事业单位、地产、银行、医药、物业、物流、餐饮、服饰等行业,包括中国银行、保利物业、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科兴生物、中金珠宝、华宇集团、祥源控股、雪松控股、真功夫、中邮金融、影儿集团、比音勒芬、曹操出行等众多头部企业。

本文标签:
国企HR系统
数字化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
人事管理系统

热点资讯

  •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隐瞒怀孕入职的员工? 2023-12-14
    相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录取一个已经怀孕的应聘者,但现实中确实会有隐瞒怀孕入职的人,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隐瞒怀孕入职的女员工呢?隐孕入职是否违法?企业能直接开除吗?
  • 员工一年迟到近百次被开除!企业此举竟然违法! 2024-05-22
    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工作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劳动者的义务,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一企业因为开除一个一年内迟到近百次的员工被判赔将近20万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员工如此严重的迟到,劳动法还能“护着”?
  • 员工入职流程怎么在线办理? 2025-05-09
    员工入职流程怎么在线办理?近年来,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员工入职流程的在线办理已成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抓手。尤其在2025年,线上入职操作不仅成为大型企业的标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借助数字化工具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专业的HR智能体运营平台,能帮助企业提升员工服务机器人的... 2025-07-17
    2025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正迈向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全新阶段。在降本增效、人才精细化管理和员工体验优化等多重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聚焦于HR智能体运营平台及员工服务机器人的深度应用。员工服务机器人作为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的重要载体,已从基础的FAQ问答工具,逐步演变为支持多场景、全流程的智能助手。
  • 风波又起!娃哈哈要求员工重新签署劳动合同? 2024-09-11
    9月初,娃哈哈集团因被报道要求员工重新签署劳动合同,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宗馥莉接班以来一直风波不断,这次又是什么情况呢?
  • 员工调岗记录管理的软件有哪些? 2025-05-30
    专业的调岗记录管理软件不仅助力企业规范岗位变动流程、保障数据合规,还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奠定基础。本文将详细分析调岗记录管理软件的核心功能、市场主流类型,以及企业在软件选型时需要关注的关键要素,助力管理者实现科学的人才流动管理与组织优化。
  • 2025年国内免费员工工龄计算软件及实用工具全面盘点 2025-05-13
    梳理2025年国内主流免费员工工龄计算软件,涵盖Excel模板、办公平台及开源HRS系统,助力企业高效人事管理。本文介绍员工工龄计算软件的类型、功能与适用场景,帮助HR及管理者便捷选择工具。
  •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绩效差还不肯走的员工? 2023-11-23
    企业处于经营的需求或者发现员工不能够胜任其本职工作时,对于绩效差的员工,应对方法主要是调岗、降薪以及解雇,但是,《劳动合同法》对于“末位淘汰”有禁止性规定,企业处理起来就会很棘手。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劳动争议。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绩效差但又不肯主动离职的员工呢?

推荐阅读

  • 莫慌!腾讯回应“已读”功能仅内部使用 2025-04-11
    企业微信"已读"功能引发持续讨论,腾讯员工最新回应称该功能仅限内部使用且可关闭,而微信团队再次明确表态永远不会推出"已读显示"功能。这场关于职场沟通边界与隐私保护的讨论持续升温。
  • 员工利用病假旅游被辞退:员工请病假旅游怎么办? 2021-10-09
    近日,“员工利用病假旅游被辞退”冲上热搜,请假看牙的员工却去了香港旅游,究竟员工请病假旅游怎么办?
  • 离职了,还能拿到上一年的年终奖吗? 2024-12-25
    2021年3月,夏某入职某电子公司担任技术研发岗位,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虽然合同对工资、福利等事项进行了约定,但对年终奖的发放未涉及。入职后,夏某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工作,为公司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4年1月,因家庭原因,夏某提出离职申请。在办理离职手续时,夏某要求公司支付每年3月份左右发放的年终奖,公司则以《员工手册》的规定拒绝支付。夏某对此感到困惑,表示从未见过或听说这个规定,且公司未曾公示或传达。公司则认为这一制度在夏某入职前已制定并在公司内部网站上公布,夏
  • 骑摩托上下班被开除,合理吗?法院判决给出答案 2025-04-11
    企业能否以"安全"为由禁止员工骑摩托通勤?重庆法院近日公布的一起劳动争议典型案例给出了明确答案,判决结果引发社会对用工管理边界的广泛讨论。
  • 一分钟了解“员工价值生命周期” 2024-08-22
    员工价值生命周期,这个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很多HR即便从未关注过该理论,却早已在实践中用上了它。合理使用员工价值生命周期理论,可以降低员工离职率、激发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什么是员工价值生命周期?
  • 辞退试用期员工要补偿吗?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定有哪些? 2023-07-03
    ​HR们都知道,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在初次招录劳动者时,约定的彼此考察的期限。那辞退试用期员工要补偿吗?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定有哪些?
  • 数字化时代,技术如何重塑员工参与? 2024-12-26
    在技术进步的强力推动下,工作场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革。从员工参与到任务管理,各种新的工具、平台和流程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如何吸引、留住和聘用人才的方式。如今,现代工作场所不仅仅是设立一个办公室或实施远程工作,而是要创建一个能够增强员工能力、鼓励成长和培养目标的生态系统。
  • 一个员工的离职成本到底有多高?离职成本有哪几类? 2024-05-07
    在说到企业成本时,许多人马上会想到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及营销成本这四大项。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也反映的是这四项成本(亦称费用)。而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看,还有一项非常大的隐性成本,财务成本报表中并没有专门体现(一般在营销或管理中所包含)那就是员工离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