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年轻教师在办公室猝死,其家属透露死者系单亲家庭独子,原定于5月举行婚礼。这起悲剧将在线教育行业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据离职员工小王反映,尽管2023年媒体曝光后公司取消了部分严苛制度,但基层教师仍面临"带400名学生+课后答疑+销售指标+录音质检"的多重压力。公司通过抽查沟通录音、定期绩效约谈等方式强化管控,导致员工长期处于"白天上课、晚上卖课、深夜备课"的循环中。
业内人士指出,在线教育企业为追求"规模效应",普遍将"人效比"作为核心指标。某头部机构财报显示,2023年其师资成本同比下降18%,而学员数量增长35%,侧面印证了"减员增效"的操作逻辑。这种将教师同时定位为"授课者"和"销售者"的双重角色,正持续消耗从业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武汉人社局已介入调查。中国社科院劳动经济研究所专家表示,新兴行业亟需建立与工作强度相匹配的健康预警机制,"当技术赋能变成效率枷锁,任何商业模式都将不可持续"。
猿辅导员工猝死事件背后的用工问题
一. 超负荷工作与“隐形加班”问题
工作量不合理:企业为压缩人力成本,让单个员工承担远超合理范围的工作量(如1人带400学生),导致长期超负荷运转。
变相加班文化:即便取消“强制打卡”,仍通过高绩效指标、随时待命(如深夜答疑)、隐形考核(录音抽查)等方式迫使员工被动加班。
“996”与“大小周”的变种:部分企业虽明面取消加班制度,但通过任务量、末位淘汰等软性手段维持高压环境。
二. 绩效管理异化为“监控工具”
过度监控与低信任管理:如要求员工全程录音、随机抽查沟通记录,将本应辅助质量的工具变成对员工的“高压监管”。
双重角色冲突:教师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完成销售指标(如卖课),导致职业定位模糊,加剧焦虑。
惩罚性约谈:绩效反馈本应帮助员工成长,但若仅聚焦“哪里没做好”而非系统性支持,会演变为心理施压手段。
三. 健康保障机制缺失
忽视职业病的预防:长期伏案、高强度用脑、情绪劳动(如应对家长投诉)可能引发慢性疾病或心理问题,但企业缺乏健康干预措施。
猝死预警不足:员工突发健康危机时,企业常无应急响应流程,甚至因“怕担责”延误救助。
心理支持流于形式:部分公司虽有EAP(员工援助计划),但员工因怕影响晋升不敢使用。
四. 用工成本转嫁与“去责任化”
外包/灵活用工规避责任:通过劳务派遣、兼职教师等形式降低社保负担,同时规避劳动法对正式员工的保护。
“自愿加班”话术:企业以“奋斗者协议”“弹性工作制”等名义,将超时工作归咎于员工“自主选择”。
淡化劳动关系:如将教师包装为“独立顾问”,实则通过算法控制其工作流程,逃避雇主责任。
五. 行业扩张与人性化管理的矛盾
资本驱动下的“人效陷阱”:企业为迎合投资人,盲目追求用户增长、压低成本,导致管理动作变形(如裁员后让剩余员工承接双倍任务)。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冲突:教育行业需因材施教,但企业为规模化复制,强制教师执行统一话术,削弱专业自主性。
新业态劳动保障滞后:在线教育、直播等新兴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工时、薪酬、健康保护标准。
六. 法律与伦理的灰色地带
劳动法执行漏洞:部分企业利用举证难(如加班记录缺失)、员工怕失业不敢维权等,规避加班费支付。
“狼性文化”的伦理争议:将透支健康美化为“拼搏精神”,忽视员工家庭责任(如事件中猝死员工原定结婚)。
社会责任缺失:企业强调“用户价值”,却对内部员工福祉敷衍了事,形成价值观割裂。